午食是合族一起在宴平厅共用。

除了五叔公那一支,从曾祖父那几房在荥阳的子孙也过来了。

济济一堂,五百余人,还在好些支房,是在异地他乡为官做宦,不在荥阳,譬如二叔公和四叔公一脉,相比而言,大房的人丁显得稍微单薄。

在平城的二叔公家,郑绥很小的时候,跟着五兄去过一次,唯一的印象是家中人口众多,二叔公有七子三女,三十六个孙子二十七个孙女,再往下曾孙也有十几个了,子孙出仕者达二十余人。

她知道这些,是前些日子,听大兄郑经和大表兄崔世林说话时,无意间听来的。

子孙丰盛,方是家族兴旺之道。

人是根本,家世是基石,才德是装饰。

且说午食之后,李氏带着郑绥回守勤园,又听郑绥提起让十八娘和十九娘搬去望正园,李氏坐下后,摸着郑绥的脑袋,笑嘻嘻地打趣道:“下次又吵起来,我又得跑过去给你们调解,你们这一日好、两日闹的,让我和姑姑打马跑着,都赶上你们这速度。”

“阿嫂,我这不是瞧着,这归宁院离得太远了,如今冰天雪地的,十八和十九来回不方便。”

“有什么不方便的,远香近臭,隔着远点,要争要吵也闹不起来,不更好。”

“阿嫂。”郑绥蹭在李氏身上,扬头喊了一声,“真的,我们再也不会闹了。”

“我才不信。”

“真的,我保证。”

“去去,别来烦我。”李氏是真懒得理会她们小孩子的官司,十娘原本家中最小,几位年长的小娘子凡事都让着她三分,故回来后,从未有过脸红争闹之事,而十八和十九不一样,和郑绥一样的年纪,在家也是娇惯得厉害,这一来,可是旗鼓相当。

早上在归宁院和好的事,李氏也听五娘阿吉说了。

李氏伸手轻推了郑绥一把,“你都有两日未去守静园了,我派人先送去趟守静园。”

“阿嫂。”郑绥不由急得要跺脚,不等李氏喊仆妇备肩舆,直接跑了出去。

李氏见了,刚喊了声熙熙,叫都叫不住,就不见人影了。

不料,这厢郑绥刚跑出门口,迎头就撞上大兄郑经,“什么事急急忙忙的,成什么样子。”郑经说完,忙地伸手扶住郑绥,“刘媪和采茯呢?”

跟在后面急地出来的刘媪和采茯,瞧着郑经略皱了皱眉头,心中一颤,脚步忽然一顿,忙地上前行礼,“大郎。”

“阿兄……”郑绥也吓了一跳,喊了一声,却有些手足无措,两眼干巴巴地望着大兄。

郑经接过婢女递上来的猩猩红斗篷,蹲下身给郑绥裹上,“就这么出来,也不添上厚实点的外裳,回头又给冻着了。”

又对着刘媪和采茯训斥道:“她腿才刚好,以后别再让她这么急跑,照顾仔细点。”

脸色微沉。

采茯和刘媪忙低头应了声唯,采茯上前来,抱起郑绥。

郑绥瞧着郑经的眼色,哪里敢挣扎一二,或许,就像五兄说着,她就是个欺软怕硬的。

只见郑经从终南手中接过暖炉,放到郑绥手中,“既然不喜欢戴手套,在外面这暖炉就别离手,免得生冻疮。”